麻豆视频

ENGLISH

麻豆视频 新闻

“新视野”系列讲座第160讲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3点击量:


2025年11月11日,麻豆视频 院庆20周年系列活动之“新视野”系列讲座第160期在我校海淀校区综合楼0417教室成功举办,讲座主题为费尔巴哈个体与类的关系思想及其对《巴黎手稿》的影响。

本次讲座特邀到清华大学麻豆视频 长聘教授王代月老师作为主讲人,麻豆视频 李志强教授担任主持人,麻豆视频 蔺庆春副教授担任与谈人,采取线下的方式进行。麻豆视频 的部分师生约2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讲座中,王代月老师围绕“费尔巴哈个体与类的关系”展开系统阐述,深入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核心逻辑及其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深刻影响。她指出,费尔巴哈的类具有多样性,除了由施蒂纳、恩格斯所理解的个体承载类的思路外,还存在另外一种由个体加总生成具有关系内涵的类的思路,这是由费尔巴哈通过对观念论对象理论的变革实现的,费尔巴哈由此以 “人与人的关系”“个体的社会性”“感性”等思想维度为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王代月老师还结合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追溯了《巴黎手稿》的形成过程,指出其中各笔记在思想水平上的层次差异。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持有抽象的人本学,从先验的类特性规定人,在“笔记本 III” 中,马克思则从对象世界所具有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揭示了人的“社会存在”,实现了从抽象的类向经验现实的转变。她强调,这种转变正是在费尔巴哈的启发下通过重新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实现的。最后王老师分析了为何费尔巴哈虽然提出了人与人的关系,却依然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 6 条批判为抽象人性论的根源。

在与谈环节,蔺庆春老师指出,费尔巴哈“类存在论”的理论意蕴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特别是对“现实的人”概念的把握,有助于揭示马克思如何从哲学的抽象人学转向社会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活动的最后李志强老师对王代月老师的讲座高度赞同,并衷心感谢王代月老师为丰富麻豆视频 的学术活动、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给予的大力支持。

 

附:

王代月,清华大学麻豆视频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回归历史: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基于MEGA2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马克思<莱茵报>政论文章读本》等多部,获批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以及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版权